清风 | 利民之事 丝发必兴

发布者:纪检监察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1-16

 清代经学家万斯大在《周官辨非·天官》中有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意思是说,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去做。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古往今来,心里装着百姓安危冷暖,倾情解决百姓“急难愁盼”,是为官执政的大事。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于澶渊,洪水汇于城下,他“衣亵履屦”“庐于城上”,数十天坐镇指挥不回家,守住了城池安全,确保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心中有民方能一心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于谦等,之所以有行利民之事的深情,愿为百姓解忧难、谋福祉,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百姓的安危冷暖。反之,若心中无民,就会对百姓的疾苦无动于衷,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百姓利益,就像蒲松龄所写《鸮鸟》中山东长山知县杨令,“康熙乙亥间,西塞用兵,市民间骡马运粮。杨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

  行利民之事,是从政者用“辛苦指数”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过程。唐代名臣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时,面对此起彼伏喊冤声,他通宵达旦,笔不停批,把沉积多年的案件全都清理完毕。柳宗元被贬柳州,依旧倾力为民,拖着缠病的身子日夜操劳,革除积弊,挖井开荒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示民仁爱。他们的为民事迹,无不留下了辛勤汗水的印痕。

  历史反复证明,官视民如手足,民视官如亲人;官视民如草芥,民视官如寇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燕王慕容熙残忍无道,史料记载他曾与苻后游畋,“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南临沧海而还,士卒为虎狼所杀及冻死者五千人。”为满足自己游玩打猎的爱好,对兵卒和百姓生死熟视无睹,让人深恶痛绝,遭到臣民的反对,最终被反抗推翻。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人,就会被百姓抛弃。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群众利益出发,把关乎群众利益的一桩桩小事办好,向百姓满意而行,方能赢得人心,得到百姓信赖拥护。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1942年,被日寇封锁扫荡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断粮,树叶成为充饥的主要口粮,聂荣臻严令部队不许采摘村庄方圆15里之内的树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粮”“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才有了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出延安红色政权,用独轮小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等诸多人间奇迹。

  “水有源,故其流之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之不穷。”今天,我们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尤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为民之心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磅礴、最为持久的力量,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罗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