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2022-01

发布者:纪检监察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3-28



廉文荐


2022-1)




中共湖州学院纪委编

2022年1月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大反腐力度、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一些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比较淡薄,隐形变异问题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不收敛不收手现象还没有完全遏制,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必须坚持教育在前,预防在先,扎牢制度笼子,加强廉洁教育,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学校纪委自2022年1月起,每月摘录整理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时评、经典论述以及修身立德的廉洁美文,汇编成册,推荐给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受到教育启迪,进一步使清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道德高线,守住纪律红线,远离法律底线,真正确保自身安全、家庭安全、事业安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党忠诚的最好诠释。我们党百年丰功伟绩,源于一代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踔厉奋发,担当作为。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仍须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动担当、攻艰克难。7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今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中,上半年共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1.8万起,查处总量和增量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类问题首位,持续释放了对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决不容忍的鲜明态度。

“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然而受个人思想觉悟不高、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影响,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搞变通做选择打折扣,“轮流圈阅”“层层转发”文件,就是不见实际行动,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干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消极懈怠、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盛行好人主义,执意于当“太平官”,处事“精明”滑头,遇事明哲保身;有的对群众不冷不热、对企业不亲不近,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的职能部门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行为,与党的初心使命背道而驰,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必须持续发力,坚决纠治。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破解不担当不作为的作风顽疾,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提供坚强作风保证。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伟大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进一步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各党委(党组)要把整治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作为整治作风顽瘴痼疾的重点,严肃查处作风漂浮、慵懒怠政,当“圆滑官”“老好人”,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消极懈怠、失职失责,推诿扯皮、办事拖沓,吃拿卡要、截留挪用等问题。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既带头转作风、改作风,又切实抓好本单位作风建设,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监管权的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切实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坚决纠治履职不力、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执法不公等问题,动真碰硬解决作风顽疾。必须坚持严管厚爱,推动形成担当作为的良好风气。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对出现不担当不作为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纠正,对构成违规违纪违法的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不断强化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的鲜明导向。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动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干部从“有错”向“有为”转变。对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的党员干部,依规依纪依法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以拼搏奉献的精神状态奋进新时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用信念引领人生选择

 

从同一扇窗户看出去,眼睛向上是天空,眼睛向下是大地。世界呈现什么模样,往往取决于你的视角。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王泽山院士当年求学时选择了火炸药专业,身边人都说这个专业太冷僻,但他坚信专业无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我国火炸药领域果然因他而“光芒四射”。果树栽培专家糜林一心富民,哪里穷就往哪里跑,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30多年来,他帮助大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自己却不幸倒下。选择无所不在,但一个人如何选择与担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世界看人生的角度。

有人说,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这样的灿烂,源自生活的态度。“人民楷模”王继才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开山岛上升五星红旗,早晚例行巡岛。为了减少岸上补给,王继才夫妇还在岛上开辟出“格子田”。面对困境,正因将目光聚焦于“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王继才把“靠自己”“不抱怨”作为人生信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开山岛已成精神花园,年轻人接过了守岛接力棒,一批批党员干部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人才是“用”出来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伴随着本领和才干的增长。今天,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90后”“95后”甚至“00后”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应当把目光投向年轻人,为他们创造广阔的发展舞台、良好的成长环境,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多压担子。平台好,人才聚。少些学历、资历等“先验视角”,多看实绩、潜力,方能助力“后浪”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创造更多精彩。

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抱怨“老天爷”,苏轼却留下动人诗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赞誉,航天英雄景海鹏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凝视的目光,呼应内心坐标,照见格局胸怀。超越名利的羁绊,常思以身许国,就能用信念引领人生选择;就能无惧困境、愈战愈勇,不会怨天尤人、气馁懈怠;就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高远之处看世界看人生,深悟他者即自身,掌握“舍”与“得”的辩证法——一个有“眼量”而精神灿烂的人,必将拥抱更多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 


年关说“礼”


年关将至,关于“礼”的话题照例又火热起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礼尚往来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礼记》中早有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生于世,几乎无人可以置身“礼”外,措置当否,所系甚大,古人对此智慧颇多。

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好多人以各种名义给他送鱼,但都被一一谢绝。一位弟子见了,不解地问:“先生既然爱吃鱼,为何又不愿接受别人所送之鱼呢?”公仪休答道:“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投桃是要报李的,滥收礼往往得不偿失,公仪休的认识可谓透彻。

有人将一块宝玉献给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罕,并强调:“我已经把它给玉匠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的珍宝是美玉,我的珍宝是不贪。假如我收下你的美玉,那么我们俩就都丢掉珍宝了。”子罕的一番话,既堂堂正正,又合情合理,蕴含辩证思维。

正确看待送礼行为需要智慧,如何对待送礼者也是一门学问。不妨看看先贤们是怎么处理的。

有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不驳人面子,以委婉的方式坚守不滥收礼的原则——

北齐苏琼在任南清河郡太守期间,郡中有一年迈的下属官员,将新收获的硕大香瓜,亲自送到他的府中,并倚老苦求,不收不行。苏琼没有办法,只好收下,待老人走后,即把瓜悬在公堂屋梁上。接踵而至的送瓜者,见到此景,不禁面面相觑,悄悄溜走。

唐代监察御史杜暹曾受命出使西突厥,当地人奉上重金作为见面礼。杜暹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随从劝道:“您出使到这边远之地,不可辜负对方的情意。”杜暹只得先接受黄金,并将其埋在幕帐之下。踏上返程路后,杜暹方才传书告知西突厥人将黄金收回。

有的正颜厉色,嫉恶如仇,不仅当场拒收不义之礼,而且罚一儆百,彻底断绝其他人送礼行贿的念想——

南朝梁武帝的重臣顾协是个厉害角色,有个门生在他手下做事,知道他素来廉洁,不敢送重礼,只送了两千钱“意思”一下。不料,顾协勃然大怒,直接令仆人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棍,从此顾家“绝于馈遗”,再也没人敢送礼了。

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公开发布《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面对如此禁令,哪个还敢自讨没趣?

其实,礼物之于人,并非洪水猛兽,其本意也往往在增进感情。正常的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受赠者倘若不堪其重,礼貌地或者讲策略地回绝即可,不伤人情面,又守住了原则。而对于那些心存非分的“饵类之礼”、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送之礼”,则必须当头棒喝,厉言绝之。如此,方可令其知难而退,使彼此不失所宝。

先贤们对“礼”字的认识充满智慧,堪称表率的处理方法更是史不绝书。年关亦是廉关,如何对待节礼不是小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慎思明辨,做知书明“礼”之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

 

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前者说的是,你得活得跟别人不一样。后者强调的是,你得活得跟别人一样。

不可俗,是说一个人的格调要高。不可不随俗,是说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前者张扬的是自我性,后者贯穿的是社会性;前者是独特的我,后者是普遍的我。两相和谐,才是一个有味道的人。人,生来是容易俗的。有情趣,会让一个人脱俗;有修养,可以让一个人去俗。情趣,让一个人有了意趣;修养,让一个人有了格调。前者提高了人的物质等级,后者提升了人的精神品相。这时候,丰富湮没了浅薄,生命便也有了卓然的况味。这种况味,既是别于其他生命的优越感,又是别于其他人的成就感。不俗,也就真的不同凡俗了。

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也就是说,你的挺拔,最好在森林之中;你的绿意,最好在绿洲之上。你需要与众不同,前提是,你先要在“众”中,你需要精神高蹈,而非身体与世俗交割、逃避和疏离。

再通俗地说,那就是,人要有一点不同凡俗的精神生活,但即便这样,还要过凡俗日子才好。

(来源:今晚报 


真诚都会有一点瑕疵


东晋初期,当时的文武百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谁履新,都要请一次客,意思意思。

有个叫羊曼的人,出任丹阳郡尹,照例也得请一回。他请客的那天,来得早的人可以吃到美味佳肴,来得晚的人却只能吃残汤剩饭。而且,宴席上最好的位置,谁来得早谁坐,不分贵贱。

还有一个叫羊固的人,官拜临海太守。他请客跟羊曼不一样,整个一天,都是丰盛的美味佳肴,即便来得再晚的人,也不至于吃到残羹冷炙。按道理讲,羊固谁也不怠慢,谁也不冷落,这客请得应该算够讲究吧。但《晋书》把这件事叙述完之后,来了一句:“论者以固之丰腆,不如曼之真率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的人们议论说:羊固的宴席虽然丰盛,但为人不如羊曼真诚!

人心真是一杆秤啊!处世奸猾者,一眼就被看出来了。你跟谁都好,你谁也不想得罪,看似和气周道,实则精明世故。羊固的问题,就是把事情做得太完满了,他超过羊曼的部分,其实都属于心计。临海太守羊固也许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大凡真诚都会有一点瑕疵,只有圆滑才滴水不漏。

(来源:《读者》杂志 )


稻草价值与捆绑谁无关

 

几日前,朋友圈里流传一条关于“稻草定律”的微信,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用它捆绑了白菜,身价就与白菜一样,拿去捆绑螃蟹,身价就与螃蟹一样。这条微信最后说:“人的身价有时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捆绑在一起,是结交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人生之旅就像搭上什么类型的火车,就享受什么样的速度。”

可我恰恰不觉得“稻草定律”是人生借鉴的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身价,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即便结束了自己有用的生命,沦为道边的“废草”,它也不会遭到鄙夷。不要以为“卖上个好价钱”就尊贵了。攀龙附凤之后的自恋、得意才让人耻笑。

“稻草定律”最可怕的是,它主张的价值观是不怕平庸,就怕你不会经营自己。因为成为稻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与“高贵者”捆绑。所以,现在有的女孩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有的男人说“有才华不如有学历,有学历不如有背景”。这种甘于稻草的人生行事心态,必然导致更多的人成为稻草。可是,如果稻草多了,白菜、螃蟹少了,稻草去捆绑谁?稻草的命运只能是稻草捆绑稻草,那不就是一捆捆的草包聚堆了吗?

做人的“稻草定律”价值观是我们文化中的劣根之一。弱者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平庸,就不再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了,而是把自己捆绑在强者的战车之上,能“货与帝王家”的就为仕,不能“登堂入室”者就算去闯荡江湖也要找个“老大”当靠山,好狐假虎威。于是“青洪帮”“哥老会”“一贯道”“红枪会”四处林立,如今没了这些帮派,可某些名不副实的协会、学会、商会、研究会不也是为稻草准备的山头吗?

不要以为是周文王捆绑了姜子牙,刘备捆绑了诸葛亮,让他们出山跟随圣君明主才有了大显才华的舞台。姜子牙、诸葛亮虽然隐居山野,可他们压根儿就不是稻草呀!人的社会不是卖白菜、螃蟹的农贸市场。人的价值还是自身的素质决定一切,把命运捆绑在别人的身上就如买彩票,中奖的总是有,但不一定就是你!

(来源:齐鲁晚报 )

 

 

每期一言】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周书·裴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