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
(2022-4)
中共湖州学院纪委编
2022年4月
深刻认识“四个任重道远”打好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
腐败是最容易颠覆政权的问题,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任重道远”概括了当前反腐败斗争新的阶段性特征,警示全党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要求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继续打好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
形势决定任务。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准确把握,不仅决定着反腐败斗争的立场、旗帜、方向、方法和效果,甚至影响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四个任重道远”是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进入了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震慑,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化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最新判断,对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出新的冲锋号令,是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斗争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也是对迷途不知返、悬崖不勒马的顽固分子的强烈震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准确判断,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再到“取得压倒性胜利”“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毅然决然,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忧患警醒,是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使命担当。
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从现实情况来看,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还任重道远。比如,孙力军政治团伙案中,孙力军大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形成利益集团,严重危害政治安全。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在高压震慑下,贪腐手段花样翻新,有的用“期权变现”规避监督,有的以“雅好”“雅贿”谋利,有的打着“借贷”“投资”“委托理财”的幌子大肆敛财。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从近年来查处的中管干部案件看,不少人在党的十八大乃至十九大之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在发生。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还任重道远。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仍在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有的甚至衍生出了庞大的利益链、关系网。
把握反腐败斗争“四个任重道远”阶段性特征,“三不”一体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接连发布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沈德咏,云南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黄毅,原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或配合审查调查的通报。没有零容忍就谈不上高压态势,震慑力就会大打折扣。要保持对腐败的压倒性力量常在,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准确把握“惩、治、防”辩证统一关系,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求落实到正风肃纪反腐各方面,形成反腐败叠加效应。重点关注“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只有管住这个重点、难点,反腐败才有说服力,才能管住和带动绝大多数。持续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督促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觉悟、斩断私念,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自己的纯洁干净,走好廉洁从政的每一步。
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面对“四个任重道远”阶段性特征,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定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锤炼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敢担当、善作为是一种格局,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尺,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必然要求。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们的事业,从来就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敢于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叫好。杨善洲本来可以安享晚年,朋友知道他下决心去山里种树,纷纷劝他:“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说:“我的职位没有了,但我是共产党员的职责没有变。”认准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坚持不懈地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格局。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充实的人生。
担当和斗争密切相关。在谈到干部如何担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斗争是勇于担当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事业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百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前进和发展都经历了无比艰辛的斗争。共产党人的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源于初心、来自使命,是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斗争是一种格局和境界,是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都需要担当和斗争。担当和斗争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体现党员干部的格局。格局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动力,是思想和胸襟所达到的境界。格局中蕴含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蕴含着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承诺,蕴含着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党员干部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担当和斗争。有些事情,从局部来看是可行的,而从全局来看是不可行的,就应当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一样,从局部来看是不可行的,而从全局来看是可行的,也应当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要求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要善于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来源:《人民日报》)
知足者富知止者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中的这句古语,时刻警醒世人,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无独有偶,当面对“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样的问题时,《老子》中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便可保持长久。
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毋庸讳言,为人者,皆有欲望。但须分清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积极合理的欲求,如求知欲、成长欲、事业欲等,是人生进取之基、成功之梯、动力之源。而贪婪非分的欲望,则使人私心膨胀、道德沦丧、人格缺失。人们往往把后者定义为“贪欲”,并强调要懂得节制、有所满足,戒贪止欲、知足知止。
知足者富。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北宋李沆为相后,其胞弟劝他营造相府,以免狭小阴暗的宅院被人笑话,他回答道:“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正所谓,“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有“半饱居士”清名的陈廷敬,深谙“知足”之道,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廉洁自律,甘于清寒,《清史稿》中给予他“清勤”的评价。
知止者久。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政绩赫然。楚庄王多次给孙叔敖封地,但孙叔敖认为如果俸禄丰厚却不知足,灾祸就会降临,因此坚辞不受。后来,孙叔敖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担心自己死后楚庄王会给他儿子封地加爵,所以他给儿子留下遗言,要求儿子也不要接受楚庄王的封赏。最终,孙叔敖的知止之举得以保全家人避免灾祸。陕西汉中张良庙有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椎”,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是“知止”。张良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但面对荣华富贵,却功成身退,知止不辱。
知足知止、适可而止,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节气都是相对应的。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小满之后是芒种。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忌讳大满、过盛,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所以说,最好人生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
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反躬内省、自修其内。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他从不向组织伸手,却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他不摆功,甘做一颗螺丝钉,每一次都是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过着俭朴的生活,张富清始终知足感恩:“我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进行自我修养的人,不因为自己没有禄位而惭愧。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修身就是修德,特别是在面对权力、钱财和名利时,“思知足以自戒”,自觉摆正心态、抛弃私念,不贪恋于富贵,不纠结于功名,始终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自爱不自贵
读老子《道德经》,读到一句“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意即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而不抬高自己。这句古语,言简意味长,表明了对己对人、对生活的态度,读来令人感佩,促人深思。
所谓自爱,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己,不草率行事。这种自爱之心,人皆能有之,也皆应有之。人必先自爱,后才能使人爱之。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护珍惜,又怎么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么能为他人、社会作贡献,进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呢?如果说,人生是一棵需要不断培育、持续成长的树,那么自爱就是树扎根的土壤里最基本最重要的养分之一。
但是,一个人自爱却不可自贵。不能对自己的一切,不论好坏、美丑,都一律视为珍宝,爱护备至,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比别人可爱,更容不得别人“冒犯”,这是要不得的。如果说自爱是养分,那么,自贵则恰恰是害人毁己的毒药。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自爱不自贵,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以上率下的示范、润物无声的熏陶,更是成人达己的必修课、干事创业的基本功。对有权者而言,自爱不自贵至少做到:不要任性,官气勿盛。毛泽东曾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语言朴实而尖锐,实在发人深省。
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自传《忏悔录》里,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丑事公之于世,真诚地忏悔,并奋力向人性的光明境界迈进。他逝世后,人们把这种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称为“最大的革命”。古往今来,少数所谓“英雄豪杰”,在荼毒苍生、损人利己的同时,却要粉饰太平,树碑立传,到头来只是徒留千古笑柄。而自爱不自贵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爱戴。
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党章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一代代共产党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在井冈山上与普通战士一起挑粮的朱德,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红军战士,泥浆池里身先士卒充当人肉搅拌机的王进喜,拒绝组织提供的大米饭、坚持只吃窝窝头的焦裕禄,自购无座车票逆行战疫的钟南山……他们,都是自爱不自贵的典范。
人生之舟前行,由自爱入自贵易,由自贵返自爱难。其间况味犹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旦存有自贵之心,大抵是失去自爱的开始。
一个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存在自贵之心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一个爱护自己的人,决不会连自己的疮疤也爱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燃比自己更亮的灯
有位篮球明星被誉为“帅气助攻”。他不仅投篮命中率高,还特别擅长“为人做球”:屡屡于最佳时机送出妙传,使队友正好接球起跳完成暴扣。
宋神宗每每听老师韩维发高论都会直呼:“金论!”韩维总会说:“这是王安石说的。”后来,有了“破格提拔王安石”,有了“王安石变法”。文坛领袖欧阳修赞青年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一时之间,苏轼名满天下。当年,徐悲鸿把齐白石画从展厅角落移到中央位置自己画旁,又亲手为其标上全场最高价,齐白石由此声名鹊起。见才思“推”,为其出头“造势”,何尝不是“为人做球”。
“当代毕昇”王选当选院士后坦言,在新兴技术领域年轻人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倾力帮助青年科学家走到科研前沿;陈洪渊院士在南京大学培养出多位青年科学家,荣获“杰出导师奖”。如此甘做人梯、化茧成蝶,也是“为人做球”。
“为人做球”是为他人出头出彩创造最佳机会和条件。这需要眼光和能力,又需要情怀和胸襟。知宏观态势,察微观变化,专业能力了得,方能看准潜力和希望,“做球”做到关键处。把“我”融入“我们”中,才会乐于看到别人在自己帮助下“功成名就”。若只顾自家风头,惦记着自家得失,哪里还会积极“为人做球”。
历史高峰永无止境,“开创”和“领先”都是动态。新陈代谢,前后接力,青出于蓝胜于蓝,皆规律使然。故而,深刻理解生命个体价值与生命历史序列价值者,通常都有着双重追求和担当:既有志在挑战前人中攀登高峰,又有量托举后来者踩着自己肩膀攀登新高峰,把个人理想和才智融入到事业持续前行长河中。见才思“推”,化茧成蝶,全然不顾自家光环和既得利益是否受损,比起赛场“为人做球”,更为难能可贵。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年轻才俊当以此自勉,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来求索,以免在抱怨怀才不遇中失去了锐气。不过,人才和金子终究不能等同。金子不会因埋没而影响日后闪光,人才却会因埋没过久难以尽显青春时期光和热。人才起步和上升期充满艰辛,拥有公信力与资源优势者甘于“做球”,是“金子”则能尽早发光,形成“江河滔滔后浪接前浪,青山巍巍一峰高一峰”之势。
“为人做球”,知易行难。于是,有“大树下面不长草”,学界“大树”把阳光都吸收了,“小草”没了生气。也有“水落石出”,老师变老板,师生攻坚科研沦为学徒为老板打工。还有“以旧阻新”,害怕被“新”动摇颠覆,以情代智阻碍后来居上。“为人做球”,制度比慧眼和胸襟还重要。制度有可复制性,能把例外变惯例。开放创新资源,用足国内外同行评价机制,成千上万天才就会在竞争中冒出来。
一盏灯点燃了一盏灯,却不会因此减弱自身光芒,世界则会更光明,这正是“为人做球”的美妙处。无论在哪个领域能有所成就,都离不开前人和他人为自己“做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循环往复,创新创造之球就这般越滚越大。
(来源:《人民日报》)
不和生活较劲
一个不和生活较劲的人,一定是个豁达大度的人,意志坚强的人,热爱生命的人。汪曾棋就是这样的人。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在人们为过往的遭遇愤愤不平时,汪曾祺却是以这样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杨绛也是,她常常能够在“恶”的环境中发现“善”,在“狼窝”里发现“披着狼皮的羊”。
古往今来,不和生活较劲的人很多。清朝初年,有个叫沈子均的人。一天,他家中不幸发生火灾,家财被烧了个精光。有朋友前来向他表示慰问,沈子均叹息声说道:“没什么没什么,弄不好也可能是件可贺的事。”朋友不解,问:“可贺个啥?”沈子均道:“国破,家不还在?家毁,人不还在?我也没什么万贯家财,就我一个人。这人好好的,还不可贺?”要是与生活较劲的话,一把火把沈子均烧得一无所有,真的没法活了,只好呼天抢地。可他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甚至还可深入一步看事物: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是不和生活较劲的态度,而且还蕴含着从头再来的奋斗精神。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推倒又不断重建的过程,因此不要和生活较劲,要用平淡、乐观、豁达的心境来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来源:《今晚报》)
【每期一言】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晏子春秋·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