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
(2022-5)
中共湖州学院纪委编
2022年5月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面向新时代,要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坚定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是打不垮的钢铁长城。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对标对表加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学廉思廉践廉,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物质、制度与精神层面相统一的有机体,是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方面的分层展开和有机融汇。党内政治物质文化的载体有党旗党徽、革命旧址、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馆等。通过对党内政治物质文化的观瞻,增强对党史知识的全面认知,巩固对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内政治制度文化的载体为党内法规。要将廉洁文化制度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使之与党内其他规章制度构成有机整体,相互契合,形成同向合力;要注重发挥廉洁文化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要求。要坚持宏观顶层设计与微观操作规则相结合,推动廉洁文化制度建设见实效。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精神谱系为核心的最深层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内在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和发扬光大。
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家风家教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而且关系一个地方、一个领域、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重视家风建设的基因。清朝初期杰出诗人、文学家,廉吏王士祯就很注重家风家规的传承。王士祯在其子王启汸被朝廷任命为唐山县令时,书写《手镜录》一册交给王启汸,《手镜录》由五十条从政箴言组成:“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日用节俭,可以成廉。”“必实实有真诚与民同休戚之意,民未有不感动者”等,告诫王启汸做官不能有任何官僚特权思想,要厉行节俭、廉洁自律,要爱护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百年党史上,无数共产党人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良好家教家风。如毛泽东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刘少奇的“我的子女绝不能搞特殊”,陈云的“以普通劳动者自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言传身教、对家人、子女严格要求。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在家风建设上作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强化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强化责任主体作为抓手,抓住廉洁文化建设的“牛鼻子”,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布局进行谋划,建立廉洁文化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久久为功抓好落实,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通过强化责任主体,让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抓好廉洁文化建设是本职,不抓廉洁文化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廉洁文化建设是不称职”的理念,让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敢抓敢管,切实把廉洁文化建设抓在手上,常研究、常部署,具体抓、抓具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进一步强化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需要出台配套的党内规章制度,细化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内容、责任落实、监督责任等,让廉洁文化建设落实落地,真正抓出成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时的这一重要论述,其言谆谆,其情殷殷,温暖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境界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我将无我”,永远“不负人民”。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百年来,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以人为本”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赓续接力、顽强奋斗,把为民造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人民一起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唯其无我,始成大我。中国共产党把为民造福当做最大政绩,人民群众最信赖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在蒸蒸日上的好日子里,广大人民读懂了共产党人毫无私利专门利民的崇高品格,塑造出疫情、灾情、危情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党群关系,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赢得了历史主动。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民群众对好日子的期待也在不断“水涨船高”,不仅要求更高物质文化生活,而且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有利条件更加坚实,必由之路更加清晰。人民需求从“有”向“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依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对国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溢出效应等,都对党员干部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把所有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尤其在面对诸利并存、诸难并立、诸事并急局面时,孰先孰后、应取应舍、当破当立,更是对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和能力本领提出了考验。
时代之问需要主动实践作答,艰巨任务需要顽强作风保障。回应人民群众对好日子的期盼,要求党的干部树牢“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担当,克服本领恐慌,拿出所有精神与气力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反观现实中,仍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摆不正“无我”与“有我”的关系,有的“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有的看似造福一方却损害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的权欲熏心“堆盆景”造政绩,甚至贪污腐败牺牲“大我”换取“小我”利益,走向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对立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整治“四风”,既要以正风肃纪反腐保护“大我”利益,以霹雳手段惩治“小我”行为,也要以菩萨心肠保护“无我”探索,以政治监督校正“自我”倾向,在“三不”一体推进中引导督促党员干部倾力服务人民,用容错纠错为想干事敢干事的人撑腰鼓劲,持续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感受到公平正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汇聚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莫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序言中的一句话,即祸患往往不是凭空而来,更鲜有骤从天降,大多是潜滋暗长,令人见怪不怪,终至病入膏肓的地步。而智慧和勇气这两个非常可贵的成功要件,却常被欲望、嗜好、沉迷打败,以致事业无成,悔恨终生。古今中外沉于“所溺”而不能自拔的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危害之大,教训之深,充分验证了先贤所论非虚。
显而易见,无论是做成一番青史流芳的宏图伟业,抑或是做一个成功的大写的人,都必须以慧眼灵心和钢铁意志,避开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温柔”与“甜蜜”的陷阱。
时刻保持一份清醒,以防消磨大志。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生后不久,父亲即在徐州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生活糜烂,忍不住规劝了几句。可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这件事对范仲淹的刺激很大,于是毅然辞别母亲独自到南京应天府书院(北宋南京为今河南商丘市)求学。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他看到范仲淹虽然穷得经常挨饿,但是却安于贫困,刻苦攻读,既同情又钦佩,就送给他一些钱来改善生活,可是却被范仲淹直言谢绝。后来,此人又从家里带给他美酒和佳肴,范仲淹见其心诚,不忍拂其美意,就高兴地收下了。可过了几天,此人再来看他时,却发现这些饭菜都已发霉了,原来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他非常生气,认为范仲淹是看不起他。范仲淹就说了这样一席话:“不是我不领你的情,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美食,以后还能安于平素的生活吗?”此时范仲淹只有二十来岁,能有如此的清醒和意志力实为不易,此人顿时怒意全消,心服口服。
始终保持一份警觉,以防随波逐流。春秋战国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贵族生活腐朽,奢靡之风盛行,而齐相晏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平时只穿粗布衣服,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平时上朝,他总是乘坐一辆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齐景公觉得他乘坐的车马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便多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都被他拒绝了。齐景公很不高兴,晏婴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反对奢侈浪费,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传开来。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再也无法禁止了。”晏婴的相府地处闹市,且阴暗狭窄。齐景公提出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也被晏婴婉拒。齐景公趁其出使之际,为他新建了一处豪华府第。晏婴回来后,马上从新相府搬回了原来的住处,同时将新相府加以改造,分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司马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是为他执鞭驾车,也是心向往之啊!”
永远保持一份定力,以防陷入泥潭。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文天祥立即散尽家财,招募士兵勤王护驾。他大义凛然地表示:“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真是忠肝义胆,掷地可做金石声,他要以身殉国来感召天下义士,同赴国难,共扶社稷。文天祥的大军,抱定必死信念,一度收复不少失地,不幸的是,由于众寡悬殊,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敬重文天祥是个忠义之士,便想劝降文天祥。他开出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优厚条件,许以宰相之职,投降便能保住性命,投降便能获得荣华富贵。生死乃人生之大事,但坚持忠义比生死更为重要,在生死义利的考验前,文天祥保持了自己的定力,为人世间留下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格典范。
人非圣贤,谁无所好?但有所节制,不被其所累,就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因为他们懂得,越是充满诱惑的东西越具有危险性,鱼竿之下一条条拼命挣扎的猎物就是痴于“所溺”才横在案板上的,特别是悄无声息却透入骨髓的诱惑,则更为可怕,由于其小,以“忽微”之状出现,故不引人注目,因而也更容易丧失警惕,待到玉山将倾,祸患临头之时,则已无药可救,悔之莫及。因此,智勇之士又岂能不心生惕然,如履如临,以防被“所溺”吞噬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奢靡浪费必招祸端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历史上因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而家破人亡的教训也不胜枚举,西晋何曾、石崇两大家族就是其中典型。也正是由于奢侈之风在西晋刮起并逐渐盛行,使当时社会严重腐化,百姓民不聊生,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祸根。
西晋建立后,年少时便继承爵位的何曾作为开国元勋,官至太尉,晋爵为公,食邑一千八百户,后进位为太傅。位高权重、风光无限的何曾愈加奢侈无度。据《晋书》记载,何曾的生活极其奢华,“帷帐车服,穷极绮丽”,“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达到“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的地步。何曾因此遭言官弹劾,但武帝对其包容放任,不以为意,颇受世人讥讽。上梁不正下梁歪。何曾之子何遵因“性亦奢忲,役使御府工匠作禁物,又鬻行器”而为司隶刘毅所奏,被免官。他的孙子何绥官至侍中、尚书,但自以“继世名贵”而奢侈过度,后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杀。
将门之后石崇则一入仕途就不择手段为自己聚敛财富。在荆州任职期间,他不仅掠取来往商人的货物,甚至抢掠外国使节的贡物。石崇在洛阳金谷建了一座名曰“金谷园”的别墅,其规模庞大、装饰奢华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为了恣肆玩乐,他还先后纳妾100多人。惠帝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政变后,石崇因不肯将宠妾绿珠献给司马伦党羽孙秀而被捆绑。这时,石崇叹息道:你们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说:“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最终,石崇被满门抄斩。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崇俭戒奢就会兴旺昌盛,贪图奢逸则会招惹祸端乃至衰亡。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浪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并多次专门就制止餐饮浪费提出要求,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纵观贪腐官员的堕落轨迹,不少都是从追求“大吃大喝、讲排场、摆阔气、要面子”开始的。这些行为不仅脱离我国基本国情、背离优良传统美德,还会败坏党风政风社风,尤其是拿着公款奢靡浪费,更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
奢靡浪费是诱发官员腐败问题产生的温床,不仅会导致难填自身欲壑,漠视群众疾苦,还终将坠入腐败的深渊。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争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表率,坚决反对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从思想上破除尚奢享乐的心魔,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树立崇俭戒奢的观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示弱,而后强大
人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当看到别人陷于困境中时,都会忍不住拉一把,哪怕最终得不到任何回报。
这确实是人类心理的真实状况,心理学上称之为“败犬效应”,表现的是一种想对处于不利境况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状态。有一项实验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哈佛大学的尼尔·巴哈利亚博士虚构了两家公司,并将这两家公司的情况介绍给181名学生:
A公司,员工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但业绩不佳;B公司,虽然员工在经营方面不做任何努力,但业绩很好。博士假设这两家公司是销售洗涤剂、夹克衫、车灯等商品的公司,并排除顾客因商品差异而做出抉择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学生们就购买哪家公司的商品,进行选择。
结果,选择A公司的学生多于选择B公司的学生,败犬效应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假如你不幸沦为“失败者”,也不要轻言放弃。自怨自艾或消沉萎靡都于事无补。但只要你不懈拼搏,使周围的人看到你的努力,你便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通过展示你的“弱小”而博得同情,也能使你的期待得到满足。当然,你需要了解对方的心理,掌握能博得对方同情的条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一旦你成功地通过“示弱”获得帮助,那么,你已经胜利了一半。
示弱,而后强大。
(来源:《博弈心理学》)
不在情绪上斤斤计较
唐·德里罗是美国著名作家,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受到很多美国读者的喜爱。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
1958年,唐·德里罗22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打工。虽然工资不高,但业余时间充裕,唐·德里罗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尽管他还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
那段时间,唐·德里罗写了很多文章,投出去后没有任何音讯,屡屡碰壁。他变得浮躁起来,怀疑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他甚至扔掉手中的笔,将写好的稿子撕掉。父亲见他非常苦恼,安慰他说:“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而是在做事上认真。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认真写作,不要被情绪所影响。”经过一番劝导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又接着写作。
就这样写了两年,唐·德里罗接到一家杂志社的通知,一篇稿子过了初审。能不能通过终审取决于他能否按照杂志的要求修改。修改的地方很多,相当于重新写一次。唐·德里罗很兴奋,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终于得到承认,他费尽心思,将稿子修改完毕,准备第二天寄回杂志社。
唐·德里罗邀请几个同事喝酒,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喝得不省人事,回来后躺在床上就睡。半夜时分,他在迷迷糊糊中闻到有什么东西烧焦的味道,睁开眼,看见旁边的同事仍然在沉睡,烟雾是从桌上散发出来的。他赶紧起床,看见稿子已化成灰烬,还冒着烟。
顿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明天要交稿子,却被烧了,怎么办呢?他捂着脑袋,痛苦地蹲了下来。他想起父亲的话:“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而是在做事上认真。”收拾好失落的心情,他振作了起来,拿起笔写作。整个下半夜以及第二天上午,除了上厕所,他没有放下笔。稿子终于写完,得以顺利寄出。
从那以后,唐·德里罗接二连三发表了多部小说,成为著名作家。过去写稿的那段经历,让他的印象尤为深刻,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情绪好坏,有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学会管理情绪,不在情绪上斤斤计较,而在做事上百般投入,才会踹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走向成功。”
(来源:《演讲与口才》杂志)
【每期一言】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钱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