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
(2023-2)
中共湖州学院纪委编
2023年2月
徙木立信更需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新征程上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年徙木立信,彰显决心、树立信心、凝聚民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作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鲜明标志,贯穿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在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新时代新篇章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诺必践、使命必达,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中央政治局同志身体力行、以上率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我们党用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持,一步步打消干部群众对“八项规定好是好,就怕不一定长久,成不了气候”的忧虑,铸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金色名片”。始于“铁八条”的这场风气巨变,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的宏阔实践,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强作风保障,深刻重塑了中国面貌、时代风貌。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一个“信”字在亿万人民心中高高矗立,这是对我们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充分信任,是对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革除病症、永葆生机活力的满满信心,是我们党永远坚强有力、屹立不倒的力量所在、底气所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作风问题之所以禁而不绝、纠而复生,缘于其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反复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纠风治弊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场拼定力、拼恒心、拼耐力,没有回头路、休止符、终点站的持久战。新时代十年,我们党与作风问题激烈交锋、反复拉锯,清醒认识到,一旦“喘口气、歇歇脚”,极有可能会再次反弹,最终功亏一篑、失信于民。当前,纠治“四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无论是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等享乐奢靡问题易发多发,快递送礼、借培训考察之名公款旅游等隐形变异现象凸显,还是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较突出,一些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相互交织、催生助长,都警醒我们万不能麻痹大意,切不可疲劳厌战。强调“久久为功”,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转变风向、降调变调的错误期待,杜绝滋生已经严到底、严到位的厌倦情绪,从根本上走出作风问题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一篙松劲退千寻”,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是好不容易筑起来的,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巡堤检修、培土加固,确保改进作风向上向好的势头决不逆转。
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浇风易渐,淳化难归。”一时改进作风并不难,难的是形成习惯、化风成俗。要永远吹冲锋号,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思想上多一些“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坚定意志,行动上多一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毅担当,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抓到底。要以斗争精神抓作风、反“四风”,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扭住不放、寸步不让,对享乐奢靡歪风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要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纠树并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把制度成果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把树新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优良党风持续引领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让新风正气在新征程上不断充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具体部署,要求紧盯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对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片面理解、机械执行、野蛮操作,玩忽职守不作为,任性用权乱作为,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等问题,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增强实效。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治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得以铲除。但仍有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禁而未绝。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要以更大力度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督促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更加自觉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督促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危害严重,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要深刻把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的要求,紧盯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问题,紧盯敷衍了事不作为、任性决策乱作为问题,紧盯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事业观走偏问题等,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及时把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以有力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更加科学精准施治,提高整治工作质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又要精准发力、靶向整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摸清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关注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抓住“关键少数”,以“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全面检视自身和本地区本单位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突出全链条防治,加强源头治理、制度建设,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纠治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
更好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为基层松绑减负结合起来。持续为基层减负,大力纠治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着力解决会议层层套开、要材料过多过急、提整改要求不顾实际、随意向基层摊派任务、层层“甩锅”等问题。完善科学评价干部体系,严格执行干部考核、工作检查等方面相关制度,持续纠正工作过度留痕、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促进干部更好担当作为。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为基层减负一抓到底,减负减到干部群众心坎上,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更加突出纠树并举,注重从思想根源来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要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宗旨,自觉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纠治问题与激励干事创业结合起来,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树典型、强免疫,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着力营造敢于斗争、担当作为、团结奋斗的良好环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说“守”
“守”,始见于金文,字形像一个大房子里有一只在整理东西的手,也就代表官员在官署里按法度办事,因此,“守”的本义就是官吏的职责。古时地方行政官员称郡守、太守,均含有守护、守卫一方的“职责”之义。有关“守”的词语很多,还引申出节操、掌管、遵守、保护等含义——在“守身如玉”里表示守护,在“守节不移”里表示遵守。
守土有责,指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做到守土有责,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清代,钱塘江大堤关系沿江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因岗位重要、职责重大,负责看守大堤的塘官是四品官,与知府的官阶一样,待遇很高。但有一条,就是要守土有责,如果决了堤,塘官不仅身先士卒,冲锋抢险,甚至直接“跳塘”。鉴往知来,我们今天的干部更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中,还是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都要牢记职责,敢于负责,善于尽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做到守土有责,必须提高工作本领。“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做好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经过持续的团结奋斗,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本领高强才能战而胜之。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力、领悟力,学习掌握自己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跟上时代节拍的内行领导。
做到守土有责,必须有担当精神。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有一股子气、一股子劲,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决不能不担当、不作为,决不能不愿负责、畏首畏尾,尤其是作为“头雁”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冲锋陷阵的锐气、舍我其谁的勇气,不仅要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走,看到危险就缩头。要有过硬的作风,决不能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决不能敷衍应付、作风漂浮,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抓而不实,这样很容易影响工作实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亟需守土有责的意识。做到守土有责,不能抱有守株待兔的侥幸等待,而要有守节不移的操守,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坚守。果能如此,必定能从守土有责中品味到奋斗的愉悦、收获的甘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三怕”见境界
近看电视剧《任弼时》,十分感动。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一生戎马,历尽艰险,九死一生;曾两次入狱,受尽折磨,坚贞不屈。他不怕任务艰巨,不怕征途漫漫,不怕艰难困苦,是一条有血性、有担当的硬汉。但任弼时平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无独有偶,彭德怀元帅也有三怕。1952年3月,作家巴金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彭德怀看后给巴金回了一封信,信中他说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
他还怕当帝王将相。1956年秋天,彭德怀到一个风景区开会。当他得知眼前一栋栋的小洋楼是专门给高级干部准备的,一年到头都只能闲置,就语重心长地跟当地的一位负责人讲:“有些人硬要把我们往帝王将相的位置上推,还怕人家不知道,在这儿修了当今帝王将相的庵堂庙宇咧!我怕当帝王将相!”
他还怕脱离群众。有一次彭德怀到某地视察,当地政府安排一项游园活动。彭老总走进公园后发现,园内竟没有其他游人,随行人员告诉他,为了安全起见,保卫部门就让群众暂时退出去了。彭老总听后勃然大怒:“把群众赶出去了,脱离了群众还叫共产党?不逛了!免得老百姓背后骂娘。”说罢拂袖而去。
回首历史,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唐太宗有三怕,分别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三怕后事。曾国藩有三怕,分别是: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意思大同小异,就是说人生在世,总得怕点什么,有点禁忌,有所不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怕是清醒,是智慧,是自知之明。怕,然后谦恭自抑,稳扎稳打;不居功自傲,不颐指气使。怕,就会遵纪守法,按部就班;就会守住底线,不胡作非为。
人,还是怕点什么为好。政府官员,怕舆论监督,怕群众批评,就会勤政善政,求真务实;莘莘学子,怕蹉跎岁月,怕一无所获,就会寒窗苦读,不负春光;明星大腕,怕观众抛弃,怕边缘化,就会努力演戏,精雕细刻;部队官兵,怕战备松弛,怕战术落后,就会居安思危,苦练精兵;领导干部,怕纪委谈话,怕组织调查,就会拒绝诱惑,洁身自好……概而论之,不论是孔子、李世民等古代先贤,还是任弼时、彭老总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心中有“三怕”,怕有负人民,怕辜负时代,怕获罪天地。
这理性而清醒的“三怕”,怕出了境界,怕出了襟怀,怕出了风骨,怕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反观那些什么都不怕的人,他们藐视规矩,目无法纪,轻视群众,自高自大,蔑视舆论,无所顾忌,这些最可怕的人早晚会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来源:《前线》杂志)
石头笑人
那天在网上逛到一家卖石头的直播间,看到有两位石友正在竞拍一块小石头,两三个回合后,这个说声“让”,就退出了,那个中拍的就说“承让,谢谢”,这个马上回道,“不客气啊,你都让过我两回了”。经常逛一家直播间的,总有一帮老面孔的石友,彼此也就算熟悉了,如果看到某个人对某块石头特别喜欢,其他人常会让一让,不去硬和他争,石头就是玩的东西。
我也看到过一位,拍石头是从来不让人的,每次都志在必得。他是频有名气的石头收藏家,还是某个城市赏石协会的领导、某本赏石杂志的负责人。他在直播间只要看中的石头,就一定要拿下,谁也不让的。曾有和他竞拍同一块石头的人不识相,叫价几回合后开口打招呼请他赐让,他也是不理不睬。自然最后是谁也争不过他的,收藏石头的名家,财力是不用说的了。但有一回,为竞拍一块大湾石,有一位石友却和这位名家较上劲了,坚决和他争,竞价已二十多个回合,价已经叫得非常高了,卖石头的老板大概想奉承名家,就开口请这位石友能不能将石头让给名家,但这一位也拗得很,就是不让,名家一出价,他马上就加上去。估计这位石友是赌着一口气的,你不是平日一块石头也不让人么,我今天就跟你干到底。最后名家大概也对被叫得很高的石价感到吃不消了,就退了下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在直播间竞拍石头没有得手。
世事原是如此,不管是谁,世上总有你争不到的东西。如今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与人争是正常的,但样样都一定要争到手一点不让人,虽是满足和得意,却也就没有给自己留一点余地了。做人做事,不一定都要做得足足的,前面留个一二分做不到处,怕也是好的。竞拍石头,自然要争,但偶尔也可以让几块石头给人家玩,像前面两位石友,今天我让你,明天你让我。让人其实又不吃亏,都不必唱什么让是美德的高调。有人说他就是不让人,他这辈子也肯定不会要人让,但是这个话怕是真的难说,人生和世事,谁又料得到。
仔细想想,若是为了争一口饭吃,也就罢了,彼此为了吃饱活命,而石头不过是饱暖之余的小小玩物而已,连我在这里说争说让,怕都好笑。而且我也不要说别人,自己天天抱着个手机到处逛直播间看石头淘石头,别的不说,眼睛就实在是吃不消,何苦来。赏石雅事也,一贪执便成俗累,石头怕也要笑人的。
(作者:孙香我)
局里与局外
下棋,看到好棋的,常常是局外人,偶尔指点一二,往往能使局内人反败为胜。
按说,局内人在局内,本该看得更清楚,为什么却是在局外的局外人,看得更明了呢?
再拿下棋来说,下棋的局内人,因为有输赢,有得失,反而会被这些输赢和得失所影响、所干扰,患得患失,心神不定,因为集中不了精力,也就看不明白,看不明了。而不下棋的局外人,因不受输赢和得失的影响和牵绊,对棋局也就能洞若观火,心知肚明。
看到全局的人,不是局内人,而是局外人,就如一个人只有站在森林之外,才能看见整座森林,而一个站在森林里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人生是局。局内的时候多半糊涂,局外的时候大多清醒。
世界是局。你若心情复杂,便是在局内,欲眼看红尘,则红尘滚滚,一片迷茫;你若心态平和,便是在局外,静眼看凡间,则凡间清净,一片明朗。
(来源:今晚报)
【每期一言】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格言联璧持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