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2023-12

发布者:纪检监察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26



廉文荐


(2023-12)




中共湖州学院纪委编

2023年12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开放胸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围绕发展宗旨、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格局、发展目标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是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后又进一步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发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宗旨。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我国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解决好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节选自《党建》杂志)

 

 

 

 

自我革命要下“真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每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夕惕若厉、迁善改过,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

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武器是自我革命的根本利器。有思想上的自我革命,才有行动上的自我革命。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进行自我革命,最首要的就是加强思想建设、解决思想问题,正确认识自我革命为什么、是什么、要干什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经不起风吹浪打,更谈不上自我革命。只有信念坚定、追求执着,才能抛开各种私心杂念,直面矛盾、自我批判、修正错误,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在树立问题意识上下功夫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强化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只认识到自我革命的必要性,空有自我革命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问题意识,认识不到问题,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拨开表面认清内在,总觉得差不多、过得去、就那样,看不准暗流涌动,不愿意直击痛处,甚至出现端倪还去回避、掩盖,那就始终无法真正迈出自我革命的第一步。同时也要看到,有些人只对他人他事有问题意识,批评他人积极主动,对自己则无动于衷,总认为问题在人不在己,不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甚至自大、自满、自傲、自负。托尔斯泰洞察深刻:“每个人都想要改变世界,却没人想过要改变自己。”共产党员断不能陷入这种怪圈,要具备自我检视、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的觉悟担当,才能真正自我革命。

在付诸实际行动上下功夫

认识到问题和症结,但迟迟不见行动,没有胆量动刀子,没有真本领、实招数,那也不是行动派,达不到真效果。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要见思想、见认识,更要见行动。对每个党员来说,要有不解决问题不退缩的韧劲、刮骨疗毒的狠劲,没有这份胆魄和决心,自我革命就无从谈起。要坚持反躬自省、克己修身,出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因为怕露短、怕出丑、怕担责,就甩锅推责、为自己开脱。身为党员干部要有“中夜尝自省”的自觉,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高质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正做到“闻过则喜”并非易事,需要极高的党性修养,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只有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态度,放下思想包袱,鼓足胆魄勇气,才能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向他人亮剑,才不会让批评和监督流于形式、变成冠冕堂皇的“走过场”。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和平年代,为伟大事业奋斗也许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通过不懈的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我们也可以获得高尚的生活。

(来源:党建网)


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三思”后行

 

有位哲学家曾说:“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三思后行:思危、思退、思变。

《增广贤文》中说:“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生活总是瞬息万变,冥冥中会出现很多猝不及防的事情。人要时刻保持警惕,懂得居安思危。有的人,一旦身处安稳的环境当中,就忘记了危险的存在。有的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了船。人生在世,时刻懂得居安思危,对危机保持一颗敬畏心,才是大智。真正厉害的人,懂得“未雨绸缪”,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准备。思危,才能长久安定;有备,才能远离祸患。

《孙子兵法》中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高歌猛进固然好,但也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不是认输,而是韬光养晦,是等待时机,积聚力量做最有力的一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意气用事”,能沉得住气,理性地权衡利弊。在“将满未满”之际,选择退一步,才能让自己避免“水满则溢”的情况发生。做人要能够适时进退,进是一种勇气,退是一种智慧。

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常胜者,谓之神。”只有不断地放下过时的经验,改变自己旧有的思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世界。真正聪明的人,虚怀若谷,时刻准备更新自己、改变自己来顺应变化,所以,他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懂得思变,就是在接受变化,多一份主动思变,便少一份措手不及。(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论坛网”)


看上去简单

有这样三道题:

一、球拍和球的总价是1.10元,球拍比球贵1元,请问一个球多少钱?

二、5台机器5分钟可以生产5个部件,请问10台机器生产10个部件需要多长时间?

三、假设一个池塘里,荷叶生长的速度是每天增长一倍,到第8天荷叶把整个池塘都覆盖了,请问到第几天荷叶能覆盖池塘的一半?

很多人回答这三道题,也许只看了一眼,便说,这还不容易,连想都不用想,就能看出答案,第1道题是0.1元,第2道题是10分钟,第3道是第4天。但这些回答全错了,它们正确的答案分别是:0.05元;5分钟;第7天。为什么他们会答错?因为那些“答案”,都是“看”出来的,根本没有过脑子。为什么不过脑子?是因为它们“看上去简单”。

其实,没有什么事是像看上去那么简单的。看上去简单,那只是看到了表象,被看似容易的表象所迷惑,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任何时候,看到容易,做到艰难,就如看到天上,一眼就能看到,而要到达天上,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看到和做到,其难易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看上去简单的事,最具迷惑性,它让我们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觉知此事要躬行”,事情的难易、甘苦,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实践过,才知道其中的况味。成功的答案,不是轻轻松松“看”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来源:《广州日报》)


孔见与洞见

 

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认知分为两种,孔见与洞见。

孔见比较浅薄,无法窥伺全貌,结论失之偏颇。究其原因,有一叶障目水平所限,也有眼高于顶妄下论断。

洞见较为深刻且圆满,若想洞彻一件事物,就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是经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件事物都有两面甚至多面,认清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不需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剖开外表寻到内核,要把握实质而非虚像。所谓洞见,是深度也是高度。

大多数人认识外界事物,都是孔见多于洞见。究其原因,水平所致占比极少,大多数是态度造就。因为身心浮躁,不愿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多精力与时间。至于后续因认识不足造成麻烦再行补救之策,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少数人有洞见之智,不是因为智商多高经验多足,而是因为笃实求精,竭诚求细。一个有洞见之人,认知高人一筹,态度强人一等,质量自然胜人一筹。

(来源:《文摘报》)


生命中的两个“我”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

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凝视,这种凝视的力量或许极其薄弱,但那些刹那间的审视、观照、反省、觉悟,慢慢集中起来,会将一颗心打磨得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一直坚持每天长跑一小时,拿独处的时间,得一份安静和沉默。长跑对他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跑时凝视自己,这是他极为宝贵的时刻。

一个人,多情又敏锐地对待自我与万物,对这个世界来说,总归是一种幸运。

(来源:《意林》)



每期一言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刘向《说苑·说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