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文荐读
(2025-8)
总第44期
坚强党性、端正党风、严肃党纪,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经磨难仍不断开创历史伟业的政治密码和宝贵经验,也是新征程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坚强保证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要求“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自觉性”与“外在规范性”有机统一的要求,为新时代锻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新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党性是党风党纪的内在根本。事物的本质决定其表现形式。党性是党的使命、属性和特质在党员思想和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党的阶级属性、政治理想、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强调“党性修养好、党性坚强,遵守党纪就会更加自觉”。党性和党风党纪是“根”与“枝”、“里”与“表”、“魂”与“形”的关系。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关键在于增强党性,通过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立根固本。实践表明,党员干部只有党性坚强,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立场坚定、意志刚强,进而自觉增强遵守党纪的主动性,确保党纪严明和党风清正。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自觉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锻造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为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奠定基础、筑牢根本和注入动力。
党风是党性党纪的外在表现。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党风是党性党纪的外在表征和彰显,党的作风状况直接反映出党性的强弱、党纪的严松。同时,优良的党风,能够滋养促进党性、维护加固党纪。党性坚强、纪律严明的党员,在作风上必定怀德自重、纯洁优良。因此,培育优良党风,必须强党性、严党纪,以内在的政治定力、道德修为和外在的纪法要求,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积极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党风。党纪是党性党风的有力保障。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党纪既有教育约束功能,又有保障激励作用,是党性党风的有力规范和保障。党纪越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性越强,党性就越能得到守护和锤炼,党内政治生活就越规范,也就越容易形成良好党风,进而促进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正风必须肃纪,纪严才能风清,才能锻造坚强党性、培育优良党风。党员干部要时刻坚持以党纪为“戒尺”,有禁必止,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在持之以恒的党纪引导、约束和震慑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涵养新风正气。
统筹抓好党性党风党纪。党性党风党纪目标一致、功能相辅、价值共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共同统一于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缺一不可,需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共抓,形成“思想引领—行为规范—制度约束”的闭环。一方面,要抓整体。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局性视野正确对待党性党风党纪的关系,贯通教育、预防、惩治、监督等环节,做到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在一体推进、综合施策和相得益彰中实现“1+1+1>3”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要抓重点和要害。瞄准主要矛盾,聚焦党性党风党纪实际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各自特点,以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难题,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和系统推进,在严格执纪、惩治震慑、整治歪风和弘扬正气中夯实党性根基,增强政治觉悟和修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系统思维,在提炼总结从严管党治党经验的基础上常抓不懈,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党治理好、建设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来源:《党建》杂志)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敬畏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敬畏之道的赓续与升华,更蕴含着新时代治党治国的深邃智慧。“三种敬畏”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遵从党的组织制度、严守党纪国法3个方面,彰显出共产党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也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强大底气。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应常念群众所思所想、常虑群众急难愁盼,时常叩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害怕被老百姓戳脊梁骨”“害怕辜负群众的信任”……这些党员干部的心声,正体现了对人民的敬畏。有了对人民的敬畏,党员干部就会更加严谨持重、公正廉洁地运用权力去为人民谋利益。
敬畏人民,当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沉疴。在决策过程中,把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信号”,让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开放透明的听证论证成为必经程序,使决策真正源于民需、合乎民意;在政策实施中,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健全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并将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强化用权于民、取信于民;在监督时,把群众参与不参与作为“第一动力”,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当“人民”二字成为丈量权力边界的最高刻度、评判权力效用的根本标尺,任性用权便会失去滋生蔓延的心理土壤和制度空间。
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敬畏组织,本质上是尊重权力运行的组织原则与制度逻辑。它要求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执行组织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权力的行使严格置于组织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之下。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把公权力当作私产,利用公权力谋取个人或利益集团、“小圈子”私利,拉帮结派、阳奉阴违,最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严重侵蚀党的肌体。这警醒我们,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党员干部既要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事业;又要在行动上服从组织,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还要在情感上信赖组织,始终以组织为重、为组织分忧。组织是党员干部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强的“护栏”。有了对组织的敬畏,党员干部方能守住守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敬畏法纪,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护身符”,是守护权力正道与人民利益的坚实堤坝。对法纪的轻视,就是对底线的失守。法纪面前没有特殊、不容侥幸。无论是微腐败的“蚁穴”,还是巨贪的“溃堤”,皆始于对规矩的漠视、对纪律的破坏。坚守底线,不踩红线,需在“知”与“行”中筑牢防线。党员干部既要学深悟透法纪条文,明白“不可为”的禁区;更要在日常言行中恪守不渝,养成“知敬畏”的自觉。将法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别有用心的“围猎”,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清正廉洁。
(来源:《人民日报》)
自从诗仙李白的扛鼎之作《将进酒》问世后,其中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成了许多人尊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很多情况下,尽情欢乐,纵情享受,会带来副作用,甚至会乐极生悲。
还是人生得意须“适欢”为好。何谓“适欢”?就是适度欢乐,适度庆贺,悠着点来,留有余地。宋代法演禅师提出四戒:“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好语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河南康百万庄园有《留余匾》记:“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说的都是一样道理,就是财不可露尽,才不可用尽,锋不可亮尽,欢也不可享尽,以合适为佳。
东晋主帅谢安,得到八万晋军大胜前秦百万大军的捷报后,只是淡淡地对客人说了一句:小儿辈已破贼兵。然后就继续下棋,“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这就是“适欢”经典,远比李太白的“尽欢”要更厚重,更有底蕴。
“适欢”,也是对欲望的理性驾驭。人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但凡事皆应有度,欲望亦是如此。无论肉欲,物欲,食欲,权力欲,名利欲,还是其他欲,若能收放自如,进退有节,不逾止境,不失理性,就是个好东西。而许多出事翻车的人,起因就是欲望太盛而不知节制,泛滥成灾,最后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来源:《思维与智慧》)
曾经,佛陀遇到一群养马人,养马人告诉佛陀:“世间有四种马:上等马,能与御者心意相应,只要扬起马鞭,就会风驰电掣地向前跑;二等马,只要吆喝一声,就知道要加快脚步奔驰;三等马,必须御者鞭策,才能惊觉快行;四等马非常驽钝,即使狠狠抽打,也不肯快行。”
佛陀也告诉养马人:“世间也有四等人:上等人,目睹事事无常,就明白人命在呼吸间的道理,而精进办道;二等人,必须遇到挫折打击,亲友离散,深受人事无常之苦,才知及时修行,赶快学道;三等人,必须以大苦大难重重锤炼,才警觉修行的重要;四等人,纵使撒手人寰,也无法觉悟,只抱着长恨永眠枯坟黄土中。”
佛陀与养马人的一段对话,我们能不能以之自觉自悟:自己究竟属于何等根性?有没有踏踏实实地过生活?是不是发挥了生命本有的灵性与光彩?
人活一生,可以为国家、为民众牺牲奉献,可以好好经商创业,可以安分守己,可以活得开怀,也可以贪图妄求,浑噩度日。要怎么过生活,完全在于自己的追求和选择。
(来源:《特别关注》)
你是否听过这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其CEO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这句话,让在场所有的诺基亚高管都不禁落泪。诺基亚曾经是手机行业的霸主,但在安卓系统逐渐兴起的时候,它顽固地坚持了塞班系统。最后它错失了转型的机会,只能被行业无情地抛弃。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墨守成规并不等于稳定,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我想起著名的“麻雀效应”。在充满钢筋和混凝土的城市,极少能有飞禽可以跟人类共存,除了麻雀。对鸟类来说,城市的噪声、光污染和汽车尾气都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鸟类都会选择远离人群,寻找更为僻静的生存环境。
麻雀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它们不仅主动进入人类的居住地,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来适应和调整自己。过去,麻雀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植物种子;现在,它们学会了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曾经,麻雀通常在树洞里筑巢;如今,从烟囱到排水沟,都可以成为它们的安家之地。
达尔文说过:“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对普通人来说,只有像麻雀一样不断进化,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来源:“每晚一卷书”微信公众号)
我老家有个赵铁匠,手艺精湛,他打制的菜刀、镰刀,削铁如泥,且经久耐用,即便价钱比其他铁匠要贵,大伙也争着买他的。问其有何秘诀,他说:就是打铁时比别的铁匠要多打几锤。
作家海明威写作的办法是多改几遍。他认为“一切初稿都是狗屎”,特别强调对文章的反复修改和锤炼。《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修改了39遍,《老人与海》的手稿改了200遍。
遇到不明白的事,多看几眼,说不定就会看出门道;碰到高人内行,多听几句,就好比于无字处读书;形势不好时,多等一会儿,耐心一点,说不定就否极泰来。
网上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讨论,问:人生如何才能走出低谷?网民们发言踊跃,众说纷纭,最后高票当选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多走几步。
(来源:《扬子晚报》)
【每期一言】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